今天是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园所动态>环洲之声>详细内容

环洲之声

环游论坛3——在学习中思辨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17 18:19:58 浏览次数: 【字体:

01学习《虞永平户外游戏中的冒险、挑战、风险》有感

论坛发言人:沈梦圆

eb9ccd32a4b54f0b85bee7c23ee65289.jpg

一、学前教育的变革从扩展儿童的活动空间开始

    2014年,我第一次知道了“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但当时对这4个词语并没有很深的理解。随着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推进,我开始理解这4个词语,不少幼儿园开始拓展儿童的活动空间,大手笔的创设户外游戏区令我印象深刻。同时我也开始思考:教师在室外了创设很多贴近生活又富有挑战的活动区域,但什么区域最受孩子的欢迎呢?我一直觉得是运动区,因为孩子天生是好动的,是富有冒险精神的,户外活动中的运动、探索、操作、发现、体验、交往、表达都是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二、让童年真正成为童年的样子

   现在,如果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那一定是去户外活动,回归乡野的活动!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很少接触过乡野,但幼儿园也有自然环境,随着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户外活动,让儿童尽可能亲近自然,进行户外观察和探索,开展各种户外游戏活动。

    现在来思考一下:我们能给孩子们童年能留下什么?虞教授提出让童年真正成为童年的样子,让儿童的活动变得丰富一点,自主一点,多样一点,让童年像童年的样子,让儿童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但是很多成人会担心户外活动存在的风险。比如我清楚地记得在工作的第一年,临近学期末,师父提醒我:“能不带孩子出去活动就不出去活动,快过年了,万一磕到碰到,多不好。”乍看之下觉得没问题,仔细想来,这其实无形中剥夺了儿童充分享受户外活动、迎接更多挑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必须防止因不敢冒险而把儿童“留”在室内的现象!

  面对孩子们爱冒险的天性,大部分教师的“避险”行为常会导致以下局面:

     1.户外游戏不能尽兴!有时候我们觉得危险的行为会对孩子们造成伤害,从而进行制止,有时候往往是喝止,儿童的创造性的行为受到制止过度保护,这也是规避风险文化的具体表现。

     2.缺乏内在规则的指引!一些基础的游戏行为为孩子没有内化。虞老师也举了例子,孩子们将腐烂的 树叶往天空抛洒,有时候霉变的病菌容易进入眼睛。户外用树枝打闹,表现高度兴奋。此时儿童的游戏是危险的,而不是存在风险。所有有时候老师们越是遏制,孩子们接触的少,偶尔到了户外就会越兴奋,越容易出现危险,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户外活动的魅力之一就是冒险!目前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冒险性不够,挑战性也不够。我们在保障户外活动冒险性和挑战性的同时,也要保障儿童的安全,比如在使用新的工具时,教师要履行保护的责任,但不能影响儿童的挑战精神。儿童在没有成人干涉的情况下自我管理时,较少可能受伤,通常当成人催促小心点或者帮助他们的时候,儿童会变得不自信,这样事故就会发生。为了安全,游戏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强迫的掌控或者推动着玩。

    三、教师决定了儿童挑战和冒险的可能

    儿童是被决定的,儿童的游戏的机会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观念以及指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如何游戏的。教师观念的转变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选择和创设,规划和创新,资源和工具的提供,都能丰富挑战冒险机会,

    “户外游戏不能没有冒险和挑战,否则,就缺乏了情趣,缺乏了努力,缺乏了新的体验,缺乏了获得新的能力的机会。对冒险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社会共识,以防止因冒险而把儿童关在室内的现象。不要让儿童处于明显的危险境地,但不能让儿童处于零风险的环境。”——虞永平

02《这仅仅是个开始》观后感

论坛发言人:刘灿

dd82da0d4e6b4943a1fd1d603a8c2466.jpg

  《这仅仅是个开始》是一部法国关于幼儿园教育哲学的纪录片,该记录片于2010年7月6日在法国上映,记录片中主要是一名哲学老师与幼儿围绕着“朋友、爱、自由、死亡”等话题进行讨论,在每个话题开始前老师会点燃一个蜡烛表示这次的“思考活动”开始了,结束后会请幼儿把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画下来。

  纪录片的开始,老师引出了“思考”这个词,她问到:“我们能看见这个思考吗”,孩子们都说不能,老师又接着问到:“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说:“要把它说出来”,并用手指着嘴巴表示说出来。接着他们开始讨论“自己是大人,还是小孩”,孩子们都说了自己的看法;当孩子们在谈论“爱”这个话题时,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吵架就是不爱了,他们认为男孩子可以爱女孩子,但一个女孩子不可以爱另一个女孩子;他们讨论肤色带给自己的一切;他们试着解释国籍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他们讨论死亡时自己的身体感受......我们会发现孩子们讨论得很好,他们很多的想法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于是,我开始思考幼儿教育哲学的重要性,在查找了关于幼儿教育哲学的论文后,我发现很多学者认为,幼儿的哲学活动是“3-6岁儿童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好奇、追问、探究与思考”。幼儿思维敏捷,对世界充满好奇、困惑和探究欲,探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有些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有些却会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需要他人加以引导,幼儿哲学教育由此而产生。而幼儿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护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引导幼儿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让幼儿在体验追问和探究的乐趣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杭州师范大学幼儿园副园长陈琳说:“现在的教育,无论是从儿童的需求来看,还是从老师的需求来看,都非常需要儿童哲学的支持,我们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当他迷茫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所以毋庸置疑,儿童需要通过儿童哲学发展思考力,来支持他未来的发展和人生道路。

  那么,我们该怎么与幼儿进行哲学对话呢?其实幼儿哲学,不仅是儿童的哲学,更是老师的哲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润身感慨:“儿童学点哲学并非不可行,只是得由多少高深的老师去讲,讲授者本身到底清不清楚爱情、自由、幸福的真解是什么。”儿童哲学并不应该只在专门的哲学课堂中应用,而是应该弥散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去实现对儿童思考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哲学教育技能,注重哲学教育内容渗透,丰富哲学课程资源,在幼儿发展评价上,开展多维度评价,转变幼儿教育理念。我们要相信,通过多方面努力,终将可以把哲学教育真正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去,在对幼儿进行哲学思维训练的同时,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03学习《全球化视角下的国际理解教育》有感

论坛发言人:李爱琳

6fc35f28d2164d01b5b1068e00dc547b.jpg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变革加速演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因此,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作者尝试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来源、内涵及本土构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深处飞速发展的苏州工业园区,要办好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有时也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方能做到与时俱进!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1.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来源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是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英文直译为“为了实现国际理解的教育”。什么是“国际理解”?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的定义来自18世纪爱尔兰诗人奥利弗·戈德史密斯,他认为,国际理解是一种感受,即一个人不仅感受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同时也是世界的一员。

    2.国际理解教育的三重张力

    纷繁复杂的各类理念相互影响、相互碰撞,构成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中的“三重张力”。一是培养“全球公民”和“合格国民”之间的张力。二是培养“全球竞争力”和“全球共生力”之间的张力。三是“外向全球化”和“内向全球化”之间的张力,其焦点是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即“内向全球化”)是否属于国际理解教育关注的范畴。

二、后疫情时代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1.与全球化的长期趋势相顺应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全球化进程似乎出现了减速甚至逆转的迹象,但与此同时,面临病毒威胁,国际合作也愈加频繁。

    国际理解教育是与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的教育理念之一。正如全球化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断顺应着新的时代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建立人类共同的价值,以培养出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青年一代,这才是人类和平的唯一途径。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全球范围的战争和意识形态对立早已成为历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常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成为全球共识。

    2.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契合

    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1.开放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是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具体来说,开放的心态首先要求校长和教师在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完整地认识世界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懂得交流、分享和共赢。开放的心态还意味着敢于接受新事物,不惧挑战,愿意冒险,而不是持有一些固有的偏见。对于不一样的观点,第一反应不是抗拒,而是试着理解并实践其中的好做法。

    2.批判的精神

    所谓批判的精神,首先要有能力带领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世界“冲突”的一面。世界是多元的,各国虽有合作,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亦有冲突。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亟待升级,帮助学生认识和应对真实的世界。世界“善意化”的出发点虽是好的,却不一定与后疫情时代国内外环境相契合。

    在当下,批判的精神还要克服“欧美中心主义”,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应拓宽视野,鼓励学生了解亚非拉国家的过去与现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3.落地的能力

    落地的能力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的执行力,具体包括快速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经常要面对不熟悉的文化场景。教师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桥梁,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不同的文化场景,可能会造成误会。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这是保证国际理解教育落地最基本的要求。

    4.持久的动力

    教育工作者能否保持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热情,对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至关重要。要保持持久动力,首先要从内心接纳这一教育理念,否则就无法真正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和学校发展目标中。不过,接纳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意味着能够长久地推动它。在现实中,教育工作者虽然主观上有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动机,却常常受客观因素阻碍。因此,让教育工作者保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持久动力,不仅需要持之以恒地讲道理,更需要适度的诱导和精心的呵护。

 


终审:沈梦圆
分享到:
【打印正文】